美國人節日季裏捐點啥

2015/06/26 09:53:02   2030   用手機打開   作者:世貿通移民   在線咨詢

關注美國移民關注美國生活:11月份的感恩節、12月底的聖誕節直至新年假期,連成了美國人年末年初最“紮堆”的節日季。在這樣一個大衆盡情享受物質和情感的時節,不少人收獲到來自陌生人捐贈的溫暖。

節日季堪稱美國社會慈善文化的“濃縮版”,行善方式和途徑各種各樣。

首先,捐錢、捐物最實惠、也最主流。

今年感恩節前夕,西雅圖兒童研究所、華盛頓州立大學法學院和救世軍組織分別收到驚人禮物。98歲老人傑克·麥克唐納辭世前將價值1.88億美元全部身家贈與三家機構,由其名下基金會每年從收入中提供善款。

麥克唐納的名字並不在富翁排行榜上。老人家平日裏會收集超市優惠券備用,有時穿著肘部破了洞的毛衣就出現在人前,甯願搭乘公交車去華盛頓州立大學參加校友會。今年7月,他重跌一跤後被送院治療。聽醫生說其頭部傷勢恐會要他性命,他還不忘叮囑醫生,別用那些昂貴的名牌藥物。但親友說,過去數十年中,這位“摳門”的老人家還曾數百次捐助過他人。

當然,絕大多數人的捐款可沒這麽“大手筆”。從街頭、超市、商廈到公寓樓前,人們常常轉角遇見捐贈箱、慈善廣告。除了來自親友的節日問候、商家促銷信息,來信或電郵中也常常夾雜著慈善組織或機構請人慷慨解囊的表格。

和不少慈善組織一樣,首都華盛頓“食物銀行”每年節日季來臨前都會給支持者們郵寄求捐賀卡,捐款額從15美元到100美元不等,較之不少美國中産階級家庭收入水平而言算不上大手筆。組織負責人在賀卡上寫道,“您所捐出的每一美元,都會用于爲有需要的鄰裏送上熱氣騰騰的節日料理。”

別小瞧“小手筆”彙集而成的能量。這家本地助貧組織自1980年起投入服務,平均每天收集和發送50噸食物。感恩節、聖誕節等合家吃“團圓飯”的節日更是“食物銀行”這類組織最忙碌的時候。

第二,也有不少好心人“捐”出行動或腦力。

今年11月15日,感恩節前兩周,一名黑面罩、黑鬥篷、黑盔甲的“蝙蝠娃”在舊金山街頭披挂上陣,解救“人質”、拆除“爆炸物”、打擊“劫匪”。這是美國西海岸灣區慈善組織“許願”基金會發起的一場愛心行動,攜手舊金山市民爲“蝙蝠娃”圓夢。

“蝙蝠娃”今年5歲,本名邁爾斯·斯科特,出生18個月後即被確診罹患白血病,前不久才離開病床,視“蝙蝠俠”爲偶像。“蝙蝠娃”懲惡途中,兩萬市民爲他歡呼、鼓掌。美國媒體紛紛報道此事。舊金山市市長李孟賢特意向他致送舊金山“鑰匙”。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社交網站上發布短視頻爲他加油。

故事並未就此結束。12月7日,“蝙蝠娃”重裝上陣,爲慈善組織籌款,以幫助更多孩子完成心願。此外,斯科特一家也已另建慈善基金,所籌款項用于“許願”基金會等三家曾給“蝙蝠娃”治療和圓夢提供過幫助的慈善組織和醫療中心,以此回報社會。

不少普通人未必有著“蝙蝠娃”的身手,但一樣爲了揚善而身體力行。聖誕節前夕,一些公司或個人會自發參加“秘密聖誕老人”一類活動,幫窮困家庭的孩子圓夢。

記者在芝加哥一家證券公司任職的好友今年就和同事們一起加入這場秘密行動。通過慈善組織牽線搭橋,她收到了小男孩寫給“聖誕老人”的信,並按照信上列明的心願爲他挑選了“蜘蛛俠”玩具和飛機模型。和其他“冒牌聖誕老人”一樣,她也欣喜地收到了捐助對象所制作的“答謝禮物”——手工制作的聖誕樹賀卡。

當然,節日季只是觀察美國社會慈善運作的窗口之一。不同人對慈善、慈善組織、慈善事業有著不同的觀察和思考。一個人善心多寡,也非任何簡單標准可以衡量。

不過,在美國社會慈善文化形成的原因中,有兩點常被人提起,也值得思考。第一,在美國這樣一個全球最大移民社會中,出于宗教信仰等多種因素,不少人相信自己是社會資源和他人幫助的獲益者,也有責任回報社會。第二,捐贈善款可減稅,也在客觀上爲人們提供了更多動因,猶如行善的催化劑。

1 2
分享:
更多美國移民信息
移民美國
移民評估 資料索取 官方微信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