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英國移民關注英國移民生活:在電影《桃姐》裏有這樣一個場景,桃姐提一個布袋,穿著一雙布鞋,顫顫巍巍地走在菜市場買菜,和熟識的街坊領居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和菜市場的老熟戶講價。

 

 

這是每一個觀衆都很熟悉的畫面,也許是自己的奶奶,也許是鄰居家的阿婆,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桃姐,確切地說,每個人都會成爲“桃姐”。

在倫敦唐人街街頭,也有許許多多的“桃姐”,他們來自中國、新加坡或者馬來西亞,他們在英國生活居住了幾十年,但許多人甚至還不會講英語。他們步入花甲之年,選擇在英國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

96歲的尹蘭生活在倫敦西南6區靠近希斯羅機場的地方,她已經頭發花白直不起背,喜歡穿小碎花的布質衣裳。在英國,60歲以上的老人乘坐交通不需要付費,她每天早上從家裏出發坐地鐵,晃晃悠悠大約1個多小時到唐人街,來這裏的華人社區中心和老人們敘敘舊,聊聊天。每逢周二、周四的歡樂午餐會時間,她會花4鎊錢在這裏和大家一起吃個飯,下午再花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回到家裏。這就是她每天的生活。

83歲的Tey姐1966年從新加坡來到英國,在廚房裏工作,直到60歲退休。她每個月能拿到英國政府發放的養老金105鎊,她說這些養老金足夠她的生活。退休後她還在醫院裏做義工,主要是幫助許多來英國的中國人做翻譯,帶一些更年長的老人去醫院看病。她對自己的晚年生活覺得很滿意:“英國和新加坡的養老制度相比,福利更好一些。即使你沒有工作過,英國政府也會發放養老金,可新加坡只給工作過的人發放。”與Tey姐坐在一起聊天的張姐已經對自己的記憶很模糊,她不記得自己多大年紀,也不知道自己住在哪裏,她說,每天都是女兒幫忙把自己帶過來,再帶回去。據說,張姐也是80多歲了。

70歲的陳春在20多歲的時候從香港來英國,一直做一個家庭主婦。她在60歲以後,每個月領到政府發放的50多鎊養老金。“我們夫妻兩靠政府的養老金不夠生活,所以生活過得很拮據。我們的身體不太好,住的也遠,但是抽空我們就想到唐人街這裏來會一會老朋友。”陳春的耳朵8歲時候因爲一次意外聽不太清楚了,來了英國之後她利用免費醫療的機會做手術,但是由于語言不通等各種原因,手術竟然做錯了,把那只好的耳朵不小心傷害了,現在她不得不每天帶著助聽器生活。“這個助聽器的質量不太好,每天穿衣服,或者一碰到,就吱吱地響,很難受。”陳春說,“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我也不想打攪他們。我們夫妻兩依靠自己的養老金生活,年紀大了也沒辦法去照顧孫子。”陳春的女兒一個星期回來探望她一次。對于自己的生活,陳春這樣評價: “人老了,也沒什麽滿意不滿意。健康的時候就開心,不健康的時候就不開心。”

81歲的陳俊來英國將近50年,他祖籍揚州,30歲的時候從香港來到倫敦,是一名理發師傅。在理發店裏幫工了2年後,他開了自己的理發店,後來他又開了自己的餐館。5年前,一直工作到76歲,他全身而退,把自己的生意關掉了正式退休。英國政府每周發放83鎊的養老金。他說:“其實老了以後的生活基本上在家裏,除了吃需要花錢之外,其他東西不大花錢,所以這個養老金足夠了。”

陳俊的孩子們都各自有了家庭,而且都住在陳俊家的附近,平時經常來串門。他有9個孫子,其中5個已經上了大學。“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生活,從他們成家之後,我們很少去幹涉他們的生活。和孫子雖然經常見面,但是其實話不多。因爲我們不會說英文,他們只會說英文。”

陳俊有時候會到唐人街的賭場去看看,他不賭錢,但是喜歡看看大家賭錢。他曾經想回中國去,但是回到揚州老家待了3個星期,不習慣,又回來了。 “這輩子就不打算回去了,已經出來了這麽久再回去不習慣了。感覺空氣不好,人太多了。”

陳俊參加的松柏會是倫敦的另一個老人會,與華人社區中心不同,這個老人會裏大多是從中國大陸過來的老移民,大家也常聚在一起,下棋喝茶。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英國的退休華人對目前的生活狀態表示滿足,對英國的養老制度也頗爲滿意。他們生活在英國,子女從小接受英國的教育成長,較爲獨立,父母在晚年並不需要子女過多的贍養和幫助。但是他們的生活還是打著深深的中國烙印。

在英國街頭,常常看到一輛呼嘯的跑車裏是一個叼著煙的老人,摩托車的主人有著長長的胡子。除了日常的生活外,英國老人喜歡旅遊、運動,相比之下,中國老人的生活大多比較節約,也比較單調。

但是因爲英國的全民醫療,他們不需要爲自己的醫療費用擔心,因爲交通和其他公共設施的免費使用,英國無障礙通道的普及,他們沒有對基本生活的擔憂,言語中流露著比較平和的生活態度。
 

1 2
分享:
更多英國移民信息
移民英國
移民評估 資料索取 官方微信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