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色:圍村食盆菜

2015/06/26 09:53:02   2538   用手機打開   作者:世貿通移民   在線咨詢


移民香港體驗香港生活:圍村多位于新界,住在圍村裏的多是同一家族,圍村起源自明朝, 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爲求自保,于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更有挖掘護河、安裝鐵閘門,藉以自保,此等築有高牆圍繞的村莊,就是今日的“圍村”。圍村住民多是香港原居民。當年港英政府爲改善與原居民的關系,成立鄉議局,主要職責是促進新界居民之間的合作及了解;作爲香港政府與新界居民的溝通橋梁;就新界的社會及經濟發展向香港政府提供意見;鼓勵遵守新界居民的傳統風俗和習慣;執行香港行政長官邀請的職能。可見政府對原居民的尊重,因此原居民勢力和影響力相當大,早年社會未如今天文明進步, 村內有土豪惡霸。

每個圍村有自己的村長,建有祠堂,有自己的村規,村民隨時可禁止陌生人及車輛入村,有說早年警察巡邏也未必獲准入村。圍村多爲“新界五大氏族”族人,包括:鄧氏、侯氏、彭氏、廖氏和文氏。

丁屋政策,是香港政府賦予原居民的另一項特權。70年代香港政府計劃發展新界,爲了得到新界原居民的支持,實施“丁屋政策”,規定年滿18歲、父系源自1890年代新界認可鄉村居民的男性香港原居民,每人一生可申請一次于認可範圍內建造一座最高3層、每層面積不超過700平方呎的丁屋,而無需向政府繳付地價。城市長大的非原居民就沒這個厚待。

圍村至今仍保留傳統“太公分豬肉”的文化風俗。分豬肉,有“祖先賜食”的意思,通常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即所謂春秋二祭後,于祠堂或祖墳前進行分豬肉儀式。傳統做法是由族長或村內德高望重者,將豬肉分給年滿60歲的年長男丁和去年出生的男嬰,表示福蔭及庇護已由祖先帶到各家,但只限男丁領取,如果家中沒有男丁,則無法領到豬肉。分豬肉習俗突顯以男性爲主導的宗族關系、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文化, 因此分豬肉是非常重要的宗族活動,即使已搬離圍村的男丁,也會盡可能回村參與,象征著族人的團結和家族的維系,能增強宗族之間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第一次入圍村,大約是二十多年前,獲邀請參加由政府牽頭的一個民間傳統文化保育團體,第一個活動,就是去圍村嘗盆菜。盆菜是新界圍村的傳統食物,圍村人于歲時祭祀、婚、嫁、大時大節的典禮後,都會以盆菜招待客人,期望嘉賓能飽饫佳肴、不醉無歸,是好客之道,也是傳統習俗之一。

制作盆菜的材料相當豐富,一般共有十種基本材料,包括蘿蔔、枝竹、豬皮、鱿魚、雞肉、豬肉、蝦、魚丸、冬菇、門鳝,調味則以南乳、面豉醬爲主,絕不使用味精。近年盆菜大受歡迎,不用舟車勞頓到新界去, 很多酒樓食肆都出品盆菜,尤其在新春期間, 團年飯或開年飯, 一家人圍盆大嚼, 在盆中尋寶般尋找喜歡的食物,氣氛特別高漲。不少高檔食肆爲提升盆菜身價,改用鮑魚、海參等名貴食材。吃了不同食肆的盆菜,還是回味當年在圍村露天空地上,與幾十桌人吃最原始風味的圍村盆菜。

1 2
分享:
更多香港移民信息
移民香港
移民評估 資料索取 官方微信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