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打造全球水務樞紐

2015/06/26 09:53:02   2407   用手機打開   作者:世貿通移民   在線咨詢

新加坡也正在將自己創新的成果推向全球。今年6月,新加坡國際水源周將再度舉行,主題爲“可持續發展城市:潔淨與付得起的供水”。

每一滴用後水都是新的水資源

如果有人告訴你,這瓶和其他飲用水看起來沒什麽區別的水,是來自你家的陰溝管道,但是經過淨化後的水,你敢喝嗎?

“這些新水(NEWater)主要是供大家嘗試一下新水的質量。我們的新水主要是用來提供給工業用戶,而這些工業用水比飲用水還要幹淨,自來水對這些企業來說還不夠幹淨。” 新加坡公用事業局供水署署長陳玉人介紹說。

即將在今年5月竣工的新加坡最大的新生水廠——樟宜新生水廠建成後,新生水的總産量將在2011年時滿足新加坡總水需求的30%(約每天53萬立方米)。

新生水主要通過特殊管網直接輸送給企業作爲非飲用水,一部分注入蓄水池,作爲飲用水的一個非直接來源。

在新生水之前,新加坡大概有一半的自來水供水是供給工商企業作爲非飲用水使用的。一座晶片廠每天需水量1萬立方米。新加坡作爲世界主要的煉油中心,需水量也是非常大。新生水是由反滲透膜制造出來的水,是純淨水,水質也符合企業要求。

新生水不直接供給居民主要是出于經濟效益的考慮,因爲居民需水量較少。

現在的做法是將新生水注入蓄水池跟雨水混合,然後再經過自來水廠淨化過後,作爲自來水供應。這樣做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幹旱的時候,可以通過提高新生水産量,注入蓄水池,來保持蓄水池的水位。而以前幹旱的時候,新加坡就只能聽天由命。

新生水的水源是被處理過的用後水(在新加坡汙水和廢水被稱爲用後水)。以前用後水都會被排入大海,並不進行回收。而新加坡深隧道陰溝系統的建成確保了循環用後水的可持續性,因此,該系統也被稱爲新加坡用後水的“高速公路”。陰溝系統的建成也促成了新加坡汙水處理廠數量的減少,由六座減少到現在的四座,由特大汙水處理廠樟宜供水回收廠來替代。

樟宜汙水廠每天的汙水處理量爲80萬噸,由深邃道將用後水從各個地方通過重力運到處理廠進行淨化。經過淨化過後的汙水將供給新生水廠,作爲新生水廠的水源。樟宜新生水廠就在樟宜汙水廠的附近。樟宜新生水廠是新加坡第五座新生水廠,能夠達到每天25萬噸的新生水産量。

“我們的理念是,你用多少水資源,把全部每一滴都收回,你就有多少水資源。” 陳玉仁說。

建在城市中央的蓄水池

微風拂面,淡淡海水味道的空氣中,時不時傳來陣陣笑聲。濱海堤壩(Marina Barrage)安靜地注視著周圍嬉戲的人們。

濱海蓄水池是一個位于城市中心的蓄水池。陳玉仁介紹說,“其他國家很少有這樣的機制,在新加坡基本上已建成的土地、已開發的土地都是水源地。新加坡國土面積太少,沒有條件將水源地集中在森林地區或沒有開發的地區。”

濱海堤壩的建成,實現了新加坡第十五個蓄水池——濱海蓄水池。目前,新加坡一半的國土已經是集水區。預計到2011年,集水區將達到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2000年以前,新加坡的水資源主要依靠馬來西亞的外來供水和國內集水區。

濱海堤壩所形成的集水區是新加坡第四代集水區。第四代集水區的建成實現了只要是人民腳下的,不管是居住、工作還是休閑的地方基本上雨水降下來都會收集成爲新加坡供水的一部分。新加坡第一代集水區是傳統的、很多國家都采用的方式,位于新加坡的森林保護區和未發展的地區,但面積很小。第二代集水區在第一代集水區基礎上向外擴展。在城市發展規劃時,就不只將其規劃爲建設區,也規劃爲集水區。第三代集水區建在住宅區和工業區,將雨水收集到暴雨收集池中, 過後再把水抽到更大的水池中進行收集。

濱海堤壩的建成有兩個前提條件,其一爲膜技術的突破,先進的膜科技允許淨化來自高度城市化集水區的供水,能夠把汙水、用後水淨化成飲用水;其二爲城市和河流能夠保持清潔。早在1977年,新加坡整個城區的河流基本上都是汙染的,在經曆了1977年至1987年的“十年清河計劃”,河流汙染問題基本解決。1987年清河計劃完工之後,前總理李光耀提出一個理念就是“二十年內,過濾和防汙染技術可能有突破,屆時我們能在濱海建堤壩,形成一個大淡水湖”。

2002年濱海堤壩項目落實,2008年全面完工。

濱海堤壩除了增加新加坡的食水供應之外,還承擔著防洪防澇和市民休閑活動新景點的功能。

創新背後的制度設計

新加坡公用事業局(PUB)以私人企業形式運作的政府機構,其職責是管理全國水務的相關工作,包括食水供應、用後水處理、海水管理等。這個機構誕生于2001年,通過整合之前貿工部下的汙水署和環境發展部下的汙水署和海水署,作爲一個統一的水務管理機構。

新加坡的電、煤供應在90年代都已經私營化了。新加坡水務的統一管理已經進行了近十年。水的整個循環基本上都是由公用事業局進行統一管理。

新生水最初的研發是由公用事業局來負責,整個運營費用由其收取的水費來支付。現在,新加坡的5座新生水,3座由公用事業局來運營,最大的2座爲私營。

公用事業局以提供新加坡25年的用水量爲合同標的,私營企業以每噸水的價格進行投標,最終確定中標企業。在建廠的過程中,公用事業局在每個步驟設定基本技術標准,同時也允許企業在基本技術標准之上進行調整。

傳統雨水收集水、新生水、淡化海水的成本比率大致爲1∶2∶4。因爲管網鋪設成本較高,因此新生水主要實行集中供給,主要提供新加坡電子工業區、化工工業區和醫藥工業區的工業用戶。

淡化海水也大致采用相同的模式。凱發集團(Singspring)和公用事業局達成一項長達20年的DBOO (私人企業設計、建造、擁有、營運)合作協議賣水給公用事業局。目前,每天提供14萬噸的自來水。

在2002年開發出來的兩個新水源,現在提供新加坡40%的用水。淡化海水占供水量10%,新生水占供水量30%。

陳玉仁說,“我們注重的是解決方案(Solution)更甚于非常學術性的科研。我們希望能夠與國際社會分享,比如城市收集雨水這個做法,以及我們的新生水成果這些經驗。”

1 2
分享:

相關新聞

更多新加坡移民信息
移民新加坡
移民評估 資料索取 官方微信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