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英國看英國移民教育:關于誠信,大家都相信要從娃娃抓起。怎麽抓?英國有些基本的觀念似乎不大一樣,或許不無借鑒意義。

 

英國

 

一、小孩不是白紙

一位英國朋友說,西方過去也有“白紙”論,認爲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狀態),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已經部分繼承了父母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白紙論”是個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觀點,在西方已經過時了。在西方社會,一般認爲,影響兒童品性的主要是孩子的父母、長輩、老師、明星偶像(社會榜樣),以及社會的總體氛圍。

 

二、道德不靠教導

在英國中小學校,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通常稱做“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socialization process),目的不是讓孩子們樹立遠大理想或者爭當舍己爲人的英雄,而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應該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系,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爲社會的一分子。其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這個“感染”,跟“感染感冒”,是同一個動詞(catch)的同一個用法。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裏,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准則,而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

 

三、誠實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國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爲是對孩子品德/良知培養十分重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多數英國學校每周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集體遊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

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爲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它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重和尊重別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四、不淡泊輸贏,但要享受過程

那麽,如何防範學生做弊?答案很簡單:老師有責任讓每一個學生都了解這樣一個基本觀念:如果你靠欺騙方式獲勝,那麽你其實已經輸了。

不過,英國老師並不是教學生去學老莊的超脫,淡泊輸贏結果;相反,英國學校裏,“輸贏”二字總被挂在嘴上,因爲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充滿學生的學校生活。但也正因爲比賽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領略到老師所要傳達的信息:你會贏,但不會每次都是你贏。每個人都有贏的時候,也有輸的時候,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要緊的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五、不要妨礙別人

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一點令記者印象至深,那就是從小教育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野,也有人稱爲“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國小學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個人清潔衛生、學習用具收拾整齊等等都在道德教育範圍之內。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哲人其實有很相似但也許更爲積極的說法: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要照這樣去對待別人。

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到處滲透這一思維方式。就拿交規來說:爲什麽可見度良好時不能打開車尾霧燈?別人超車時爲什麽要把遠光燈改成近光燈?開車時如果考慮別人的處境,考慮可能會給別的道路使用者帶來的危險,也就意味著考慮自己行車的安全。一部英國交規,處處體現著這個並沒有明說的道理。

 

六、理想不必遠大

第一次碰到英國人,是多年前湯姆遜基金會一個高級英語新聞寫作課程的老師,名叫羅伯特·李。他說,他小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卡車司機。于是,他中學一畢業就去了一家運輸公司,17歲就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他開著卡車環遊了整個歐洲,回來換了工作,找到一家報紙,從最底層幹起,晚上上夜校自修新聞專業,他又實現了許多個人生理想。

我聽得目瞪口呆,慚愧我直到那時才第一次想到,理想原來可以不是永久牌的,可以不止一個,也可以不是人生或人類的終極目的。理想居然這麽容易實現。

認識羅伯特時,他已經快到知天命之年了,他從來沒覺得當卡車司機的理想渺小,相反,17歲就實現理想,他有一種成就感,回憶的時候一臉陶醉。

相形之下,我覺得小時候被教導應該有的那些理想,比如當科學家,因爲與自己的智力結構太不合拍,反而弄得從小就失去爲實現理想而奮鬥的動力,進而幹脆認爲理想就是那些與實際生活沒有多大關系的想法。直到現在,一談理想,我的第一反應還是指那些遠在天邊的想法。

 

熱點: 移民英國   移民教育  
1 2
分享:
更多英國移民信息
移民英國
移民評估 資料索取 官方微信
二維碼